「超級黃金周」留下的問題
今年中秋、國慶相連,為期八日的「超級黃金周」剛過去。旅遊局公佈了最終的旅客數字,期內總訪澳旅客93.2萬人次,日均11.6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加 3.6倍。期內單日旅客高峰是在十一黄金周的第二日,有15.8萬人次。
今年是疫情過後第一次完全自由進出澳門的「國慶黃金周」,有這樣的成績確實是預期之內。不過,我們也應能看出多項隱憂。
首先是雖然旅客數字有所恢復,國內旅遊業價(消費)量(旅客人次)兩方面更已經超越了疫情前(2019年)的水平,但相隔四年,澳門過去依賴大豪客在澳門揮霍的模式,隨著中央打擊貴賓廳以及把在內地招攬賭客刑事化,已經不復存在。澳門博彩業的主力已轉向中場,貴賓廳的萎縮由人均消費較低,但人市場總量更大的中場來取代,博彩業的產業結構已經發生了變化。
另外,中國經濟以及全球局勢已經發生深刻的變化。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在外資因為成本等各種因素撤離中國的大環境下已經不保。內地支撐地方經濟的房地產業也正處於危機之中。再加上過去三年的防疫,消耗了政府和民間的大量資源,中國內地民眾手上的錢比疫情前少了,在包括旅遊消費方面在內、日常生活的影響,也在各種「小確幸」、「特種兵式旅遊」中顯現出來。這也就解釋了內地旅客人均消費下降的現象。
後疫情初期,內地民眾出於滯後的恐懼心理,對於出國旅行或者仍然有戒心。我們的鄰埠香港在過去十多年,尤其是經歷了二零一九年的社會事件後,在內地民眾的心中已經褪色。加上臺灣仍然未向內地開放觀光,澳門可以在這一波旅遊熱潮中享用「紅利」。但一旦內地民眾願意再度出國旅行,又或內地經濟的問題以及中國的國際環境進一步出現變化,澳門旅遊業以至澳門社會又有何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