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5 月 26 日

基督徒觀察

以天主教徒身份觀察澳門時事

五四的民主與科學先要在學校扎根

每年五月四日,在旅遊塔前地,官方總會動員一眾師生及官員辦一個五四青年節升旗禮。說實在,本來是倡導「民主與科學」的運動變成徹頭徹尾的愛國教育活動。也許,當我們知道五四運動的歷史及使命,好應該重返讓學生學會五四運動的核心價值。
「民主與科學」是1919年前後,由胡適與陳獨秀等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提出的。陳獨秀在《新青年》1919年5月號發表《隨感錄六》時寫道:「我們現在要提倡的,是德先生(Mr. Democracy)與賽先生(Mr. Science)。」「德先生」與「賽先生」這種擬人化的表達方式,寓意深遠,很快成為五四精神象徵。他主張中國要自救,不能只靠孔子,要靠民主政治與科學理性。
另一位是民主與科學的理論推動者胡適,在更早的《新青年》文章中(如《文學改良芻議》)倡導「實驗主義」、「多元理性」、「思想自由」。胡適是白話文運動的代表人物,他認為民主與科學是實現思想解放、社會進步的基礎。
清末民初,中國內憂外患(如北洋軍閥內鬥、巴黎和會外交失敗)。傳統儒家思想無法有效回應現代國家建設與公民權利問題,特別是1919年五四運動起因於學生反對巴黎和會出賣山東主權,民間憤怒。希望取代封建帝制與軍閥專制,建立以人民為主體的現代政治制度。提倡言論自由、思想自由、選舉制度,培養公民意識。「民主」不只是制度,更是價值觀,強調平等與批判傳統,反對儒學中心的「經學治國」,主張科學精神與理性分析。提倡「實驗、證據、懷疑」的科學方法,批判迷信與盲從。希望以科學方法改革教育、經濟與思維方式,推動現代化。
如果紀念五四運動抺去「民主與科學」,就等於一個被抺去靈魂的人一樣。真正讓學生學會五五四運動,請我所有教育持份者將「民主與科學」牢牢扎根在學校的日常教育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