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4 月 12 日

基督徒觀察

以天主教徒身份觀察澳門時事

以哈衝突:基督徒的思考、觀察和行動

以色列和哈馬斯的戰事已經進入第三周。很多人,相信也包括教會內的一些人,對此有著兩極的看法。在這裡,筆者想先從我們平時少有注意到的角度去思考這件事。
本期一位同文從聖經的角度探討了以色列的由來,筆者想再往前捋一捋。雅各伯的父親是依撒格,我們對他和他父親亞巴郎的故事,包括亞巴郎百歲得子、亞巴郎從命獻子等故事應該耳熟能詳。不過在學校聖經課往往沒有提到的是,在依撒格之前,他是有一位同父異母的哥哥,叫依市瑪耳(創十六),是亞巴郎的埃及婢女哈加爾為他生下的。只不過,天主沒有與他立約,而是與由正妻撒辣生的依撒格立了約。但即使天主說「只有藉依撒格你的名才能傳後」,但天主也先後表示:「要祝福他,……我要使他成為一大民族。」「我也要使他成為一大民族,因為他也是你的孩子。」,而依市瑪耳就是阿拉伯人的祖先。
從目前局面出發,哈馬斯確實有應受譴責的地方,當中包括擄走以色列及其他國家的平民作人質並殺害他們,又在面對以方攻擊前的撤離令時,要求加沙地區的居民不要離開,事實上是充當人盾。但同時我們也不應該無視加沙地區的人道狀況,這不但是始於以色列這一次全面封鎖加沙地區。2005年以色列才放棄了加沙的「猶太人定居點」,並撤走軍隊,但2007年哈馬斯先後經過選舉,以及與巴勒斯坦另一政治勢力、取態較溫和的法塔赫的武力對決,取得加沙的控制權後,以軍一直對當地的領海、領空以及陸上邊境(另外還有埃及)實施封鎖,致使當地包括兒童在內的未有參與戰鬥(國際人道法對此有嚴格的要求)的民眾,多年來生活的艱難的處境之中。
即使是暫未有受這次衝突波及的約旦河西岸地區,根據1993年美國促成的《奧斯陸協定》,仍然有六成土地仍然在以色列控制之下,且以方並未按約定在1997年歸還,巴人至今實際只是管理著165片互不相連的地區,而以色列卻控制著水資源,更利用法律和暴力試圖迫走他們。即便如此,生活在當地的巴勒斯坦人(包括耶穌降生的伯利恆),都仍然要面對分隔牆﹑進出檢查站的長龍等等「日常」。
以巴的關係,在這次衝突的影響下,似乎更難以復原了。事實上,據耶路撒冷拉丁禮宗主教皮扎巴拉樞機所言,以巴雙方早已停止談判,雙方社會也經歷了嚴重的分化。教宗聖父作出沉重的呼籲:「戰爭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只會播下死亡和破壞,增加仇恨,使報復倍數增長。」他更敦促我們站在「和平的一邊」。作為聖地在信仰上的持份者、身為基督徒的我們,即使身處萬里之遙,最起碼可以以祈禱、守齋、補贖等方式來貢獻自己的力量,並更全面認識事件的來龍去脈,以促成兩個民族的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