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5 月 25 日

基督徒觀察

以天主教徒身份觀察澳門時事

做個生命守門人

過去的十四天,為一眾前線的社會服務、教育團體,以至相關部門的官員們,都是一段極具壓力和挑戰的時段。
前線的後勤人員,幾乎每天都收到有「屍體發現」的個案通報,年齡層有長者、老年、中年、青年。至截稿時間,在14天內,從海面撈起的、單位內傳出異味的、高處墮下的、吊在樓間或露台的,共發現了8男3女共11具屍體。除了一名男子身份不詳,另一男一女非本澳居民,其他都是本地居民。尤其在這個月10至17日期間,差不多是一天或隔天有一宗個案,甚至有兩天是一天內兩宗個案的。
社會工作局在上周五(16日)聯同民間社會服務及教育團體代表,舉行了一次齊做「生命守門人」交流會,期望在加強精神健康和預防自殺的議題上,匯聚民間智慧和社會力量,共同善用及優化政府和民間各項支援機制和措施,幫到更多有需要人士。
會議亦希望釋出一個訊息,希望全民都能夠成為“生命守門人”,多關懷身邊人。在會上官方提供了衛生局監測本澳「自殺死亡」的統計,今年首季共錄得18宗自殺死亡個案,而通報跟進與自殺相關的個案有84宗,相較去年首季分別減少了4宗和15宗。
季度性數字減少,並未完全反映問題得到舒緩。從上面兩組數字看到,生命的錯失除了如當局列舉自殺死亡主因:與賭博或財政問題、精神病、慢性或生理疾病有關。其他成因不多不少也離不開,日益疏離的人際和社區關係。所以在交流會上,當局希望透過建立“分區協作聯網”,官民聯同40多間社會服務機構培養社區“生命守門人”, 鼓勵居民關注自身及身邊人的心理健康,加強辨識情緒壓力、學習關懷技巧及了解求助專業的途徑。
社工局還向公眾呼籲遵守世衛組織對自殺事件的「六要八不要」報導指引,包括不應保存或轉發與自殺相關影像或影片,避免過度渲染自殺事件以至引起模仿效應,共同維護社會心理健康,做好生命守門人的角色。
然筆者認為,社會精神健康歸根究底,必須來自個人的精神健康,而個人的精神健康,是源自對生命價值的認同。這神聖無價的生命,是值得每個人的尊重。所以,構建一個合乎人性尊嚴生活條件的社區或社會,才能在根源上讓每個生命,做好自己和身邊人的“生命守門人”。
先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生命的福音》通諭中,提醒「我們應以愛的服務,向我們的近人保證,他的生命永遠受到維護和促進,尤其是微弱或受到威脅的生命。我們應該培養的,不只是對個人的關切,也包括對社會的關切,要使一個重生的新社會,以無條件地尊重人類的生命為社會的基礎。」 要成為“生命守門人”,不單單是政府的責任,也是大家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