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多粥少:理應優先保本地教師職位
近年,雖然少子化情況嚴峻,不過,特區政府仍積極推動本地師資培養,鼓勵青年投身教育行業。根據教育及青年發展局的統計,2020/2021學年,非高等教育教師總數達7,050人,近五年平均每年增長約200人。然而,儘管本地師資供應充足,教師職位的增長卻未能同步,導致供過於求的情況。
根據《2020至2023年澳門非高等教育教學人員未來供求預測》報告指出,除小學教育因學額需求增加而有較大教學人員需求外,中學、幼兒和特殊教育的教學人員均因具師範培訓的畢業生增多、學校縮班等因素,而出現供過於求的情況。
雖然澳門政府強調保障本地人優先就業的原則,但在非高等教育領域,外地教師的比例逐年上升,尤其教青局引進內地優秀教師來澳,本地教師的就業情況更是雪上加霜。這意味著外地教師已佔據相當比例的教學職位。
根據勞工事務局的規定,僱主在聘用外地僱員時,需遵守「三比一」的比例,即每聘用一名外地僱員,需有三名本地僱員。然而,在實際操作中,部分學校可能透過各種方式繞過此規定,導致外地教師比例上升,進一步壓縮本地教師的就業空間。
澳門現行的教師聘用政策對私立學校的師資聘任彈性相當高,私校在聘任教師時享有一定自主空間,只需符合法定的教師資格與教育部門的基本要求。然而,對於「本地教師優先」的原則,缺乏具體而有力的執行機制。部分學校為節省人力成本,或追求外籍教師的「外觀價值」與「市場包裝」,傾向聘用薪酬要求較低、外語流利、數理科教學卓越的非本地教師。這種情況不僅削弱了本地師資的就業保障,亦傳遞出一種錯誤訊息:澳門的教育工作者「不夠好」,需要靠外援填補。
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文化的傳承與價值觀的建立。本地教師在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經驗與語言習慣方面,無疑更具優勢。過度引進外地教師,忽視本地文化脈絡,可能出現「教而不解」、「講而不通」的教學落差。
更嚴重的是,學生可能在長期的外籍導師教學下,缺乏對本地社會、語言與身份的認同。例如,部分英語國際學校傾向以「全球公民」為教育目標,卻忽視了學生對澳門歷史、社會責任與地方文化的理解與參與,長遠而言恐將削弱學生對本地社會的歸屬感。
為解決本地教師面對的困境,建議政府與相關部門採取以下措施:
- 設立本地教師聘任優先制度:規定學校在招聘教師時,必須優先考慮本地申請人,並在無合適人選時,方可聘用外地教師。
- 訂立外地教師比例上限:根據學科類別與學校類型,設定外地教師的聘用比例上限,確保本地教師仍為教育體系的主力。
- 強化教師培訓與進修資源:提供更多的培訓課程與進修機會,提升本地教師的專業能力與競爭力。
- 落實教師聘任透明機制:要求學校公開招聘標準與流程,確保招聘程序的公平與透明。
「僧多粥少」的現象提醒我們,教育資源有限,需合理分配。在教育領域,保障本地教師的就業權益,不僅是對他們努力的肯定,更是對本地文化與社會穩定的維護。唯有讓本地教師穩定紮根,才能培育出更多具備本地情懷與國際視野的優秀人才,為澳門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