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4 月 12 日

基督徒觀察

以天主教徒身份觀察澳門時事

兩本有關12‧3事件解說的書

1966年的12‧3事件,對澳門來說影響深遠。事件距今近60年,不少當年的見證者仍在,有關的歷史資料十分豐富,包括有官方檔案、文獻記載和口述歷史等。正正由於資訊太多,各自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因此,在進行歷史教學時,更應該採取中立客觀的科學態度,依循《歷史基本學力要求》的指引,協助學生通過探究本土的過往事件相關議題,理解史料證據與歷史解釋的關係,從而培養學生批判與分析思考的能力。
以下摘錄兩本有提及12‧3事件的書籍的內容,供大家參照,如果有興趣可以深入研讀。
「一九六六年底,中共『八屆二中全會』召開後不久,澳門左派外圍團體的『氹仔居民學校籌建委員會』,在屢次向海島市政府申請擴建校舍未獲答覆後,自行在坊眾小學預訂興建地點搭建竹棚。十一月十五日,海島市政廳與群眾代表談判無效後,招來大批葡警至坊眾小學現場強迫停工,與當地群眾發生對峙場面,最後發生了葡警動武毆打群眾,共打傷三十四人的『氹仔坊眾小學事件』。」(頁246)「十二月三日,前往南灣澳督府陳情的澳門左派師生代表,在進入澳督府內被葡國軍警毆打,消息自南灣傳回中區,引起華人市民的高度激憤。上千名群眾遂在市政廳廣場(議事亭前地)集合示威抗議,並衝入市政廳與仁慈堂大肆搗亂,發生了群眾騷動。」(頁247)
「從目前所掌握的部分資料初步分析,引發“一二‧三”事件的主要原因是長期積怨而形成的極深的民族矛盾,氹仔“一一‧一五”事件為這種難以調解的尖銳矛盾提供了導火線,而12月3日群眾衝擊總督府、市政廳,砸爛葡人雕像,燒毀警車,則是憤怒情緒的全面宣泄。國內“文化大革命”大氣候對事件不是沒有影響,但只在事件的中、後期發生作用。」(頁256)「“一二‧三”事件的確為澳門帶來消極負面的影響——法治喪失、經濟蕭條、社會不安以及道德價值觀混亂,這是任何大規模群眾運動非理性、過激、極端行為後不可避免帶來的後果,但是,澳葡政府經此一役,吸取了深刻的慘痛教訓,逐漸調整改變其僵硬過時的殖民政策和手段,這為澳門長遠政治社會穩定、經濟民生進步、民族融和發展以及法律合理完善創造了起碼的條件。」(頁256、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