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難,泊車亦難
澳門是一個很特別的地方,一方面朝國際大都會邁進,另一方面又保留著街道密集的舊城區。填海面積的增大,意味著發展的空間無限,民生社區的集中,又代表著道路交通承受巨大的壓力。要處理好這些問題,除了行政水平需要提升外,一切事情皆以「為人民服務」作核心,應該是最正確的指導思想。
澳門的舊區要進行美化,道路要加以優化,本身沒有問題。不過近期連串的道路工程,就令到市民有吃不消的感覺。以巴士站為例,隨著每段道路工程的開展,站點的設置時有變動。年輕人眼力好一點的,自然懂得瞬間轉移,但長者如果習以為常,就往往撲一個空。有聽眾致電電台,反映外地旅客耀本地道路工程的觀感,覺得是遍地開花,有如置身戰壕之中。看來,有關當局對於道路施工的協調工作,真的要加把勁。
查實當局施工,又真的一視同仁,政府總部側的卑弟巷,近日啟動的周邊道路優化工程,以及拓寬行人道工程,就令原先行走的巴士繞道,泊位的車主要另覓安「車」,市民出行不便之餘,泊位的刪除亦使車主叫苦連天。
隨著自由行遊客的增加,本澳公共交通的壓力日益增大,供不應求之下,「愛心座」已無法發揮愛心的效用。中區的車位數目有減無增,柏湖、柏寧兩個停車場,在辦公時間一位難求。特區政府美化城市環境之餘,是不是也要顧及民生所需。如果特區政府的部門能把道路上或停車場的特許車位「讓位於民」,又或官員們多作綠色出行,與市民共同感受優化後的道路,相信會有利於政府的施政,有利於改善民生,有利於構建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