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共同體學校一遊
早前週日騎單車晨遊,走着走着,不覺接近秀山國小,即時動念,入內「朝聖」。
在教學生涯早期,靠的是求學時的經驗,人本教育的理念,教育課程理論的離地而矇矓的指引,對自己學科的理解,和土法煉鋼式的自創教學法。雖然有對胃口的學生會有所得着,但對跟不上的同學,我心中滿是一股無奈與歉意。
踏入廿一世紀,芬蘭教育受各方關注。我參考了前線教師一些活化教學的方法(如分組討論等),在課堂中斷斷續續地實踐,教學效果得到提升,但離全民學習,共同理解,還有一大段差距。
及至2014年接觸佐藤學倡導的學習共同體開始,是個人大規模,有系統地向教學專業之路邁進的起點。之後飢渴地學習和實踐各種創新教學法,如學思達、翻轉教室、數學咖啡館、遊戲式學習、閱讀理解、提問設計、概念為本課程教學等等。在不斷嘗試和師友的分享交流之下,終於達致全班共學,課課可操作的地步,此乃後話。
在各方人士及友好的支援下,2017年參觀秀山等一系列創新教學的現場,是一群教師顆伴追求教學效能的標誌時刻。今日,各人都在各自的崗位上繼續耕耘,單純地為栽培下一代而默默奉獻,我心中滿懷感激,祝願他們身心平安!期待更多的教育界同工,陸續加入創新教學的行列,使幸福高效的課堂,逐漸遍及校園的各個班房,使未來的學校,成為一個真實學習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