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永遠得不到和平
1938年9月30日,英國首相張伯倫和德國總理希特拉於慕尼克簽訂條約,同意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地區割讓給德國(該地區大部分人屬由德國人)。張伯倫返回英國後,手揮著條約,向歡呼的人群宣告以下名言:「親愛的朋友們,這是歷史上英國首相第二次從德國攜和平和尊嚴回歸。我相信我們的和平時代來臨了。」結果證明,和平並沒有來臨,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終在綏靖主義的縱容下爆發。
戰爭從來沒有贏家,也不會帶來和平,和平源自公義!
1937年7月7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了《對盧溝橋事件之嚴正聲明》:「和平未到根本絕望時期,决不放棄和平,犧牲未到最後關頭,决不輕言犧牲,我們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準備應戰,而决不求戰。」中華民族衛國戰爭的勝利,代表著正義的得勝,對戰敗國日本的寬大,是對和平承諾的實踐。
新中國成立後,周恩來在對外關係上,奉行和平共處五项原則,即:互相尊重領土主權(在亞非會議上改為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在中印、中緬聯合聲明中改為平等互利)和和平共處。這五項原則,贏得了鄰國的友誼,帶來了和平,這是利用戰爭手段無法獲取的!
今天,俄烏戰爭以及加沙問題,不單困擾著當地萬千居民,也為全球帶來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陰霾。鑑古知今,從歷史中我們得知,錯誤的道路永遠無法達到和平的福地,錯誤的方法永遠解決不了問題。但願我們為受戰火傷害的地區和人民祈禱,也為致力和平的國家領導者祈禱。願在上主的慈悲下,大家都能安穩地生活在彼此的恩許之地,和平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