抉擇人生
現屆政府任期剩下最後一年,行政長官賀一誠在本月十四日到立法會,發表他第一個五年任期的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任期交接在即,原本是否連任都算熱門題,不過就被特首一句「還沒有正式決定,不回應!」就輕輕帶過。
明年,不單行政長官要再做一次人生抉擇。不少想上樓的夾心、或跨入了經屋門檻的一族、住在唐樓的長者、還沒找到「理想」工作的人士、又或者散佈在周邊城市的澳門人,和要創業、升級轉型的中小微企老闆們,明年可能都要做做人生抉擇。
綜觀整份施政報告文本,回顧總結2023與2024方向重點的結構,按八大塊的標題含意順序,不難察覺政府的施政方向。
仍以維護國家安全排在首位,只是從「有效落實」進展到「堅定維護」;經濟就由「持續復甦向好」,加上「加快推進適度多元」,進展到會有「更大作為」促進經濟適度多元;因此令原本排在第四位的「不斷優化」民生工作,跳到第三變成「切實有效改善居民生活品質」;接下來的「逐步深化」行政改革,亦順勢向前成為「持續提升」治理能力服務水平;再在「有序推進」城市建設後,明年就會「加快建設」宜居智慧綠色澳門;不一樣的,是在深合區取得「新進展」後,明年加插了一項根據“1+4”產業多元發展的需求下,會「加強人才文化教育青年工作」;再以「高水平」推動澳琴一體化建設;然後進入施政的終極板塊,就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而且明年要「積極主動」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十分明顯地感覺到政府像放了加速器般,想將澳門這座城市進行「改造升級」,以便跟上「國家發展大局」。明年更是社會走向經濟“1+4”規劃的開局之年,政府明言會從政策、人力、財力等方面多管齊下,「攻堅」這個必做題。
所以為投資者而言,似乎迫在眉睫的是要在4大新興產業中,規劃做投資決策?但似乎仍在雲裡霧裡的商界。要否踏入又或者如何踏入?一個不太熟悉,又存在更強外來競爭對手的產業。即便帶頭的六大博企,從較熟悉的會展演藝事業開始,行政長官都坦言,「要給點時間讓他們嘗試這些非博彩元素」,以調整企業未來十年的發展規劃。更何況本土中小微企,在面對新興四大產業時,難免跌入何去何從的抉擇中。
至於民生的衣食住行。政府表示這是一切施政之本,就是要改善民生。只是,當曾因高樓價出現的夾心階層上樓難、長者無力改善居住環境等困局。終於望到曙光,有「經濟房屋」供應,「長者公寓」亦開始申請,還多了「新街坊」項目時。
居民又陷入了經屋永遠姓經,又未有售價參考下,遲遲未有行動登記;長者公寓又因租金,與習慣性社屋思維形成落差,最後「打八折」才吸引了首批約1000份登記;新街坊就更要努力多一點點,始終一關之隔的超值樣板房憂慮,就組織一下大大小小看樓團充充人氣。
這些會否因為政府堅持的施政為民,因站得有點「高」而脫離了原生活生態,令居民也跌入新的抉擇期?即便如8000元消費卡與7000元央積金注資,特首都明言,政府只有能力二選其一。這種順得哥情失嫂意的抉擇,又何止停留在個人一萬幾千的數目,更大的市場如私人與公共房屋間的平衡也是如是。所以社會訴求,也不可能百分百滿足。
在面對「作為」的政府時,大家又是否準備好要走出「舒適圈」?在大變局中如何抉擇,才能保留屬於這個小城的特質?和守護屬於基督徒的生活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