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4 月 12 日

基督徒觀察

以天主教徒身份觀察澳門時事

新橋老街坊

翻開《五年施政奮進變革》 這本小冊子,其中第二篇的「經濟適度多元取得新成效」,提到:「主要經濟指標表現良好、博彩業依法有序健康發展、綜合旅遊休閒業做優做精做強、四大產業板塊比重穩步提升、營商環境持續優化。」閱後的感覺是澳門已擺脫了三年疫情的困擾,經濟全面復甦,社會欣欣向榮。
再翻開近日某報的頭版,進入眼前的標題是:「全年盛事紛呈,宣揚東西匯流亞洲融和,澳顯東亞文化之都魅力。」,「東亞文化之都活動年揭序幕,幻彩大巡遊3‧23同樂。」如果再連結3‧24開始的全城「消費大獎賞」、「300元長者咭現金購物補貼」,真的能勾畫出一幅熱鬧繁榮景象。但願如此,亦希望如此!
遺憾的是,日前路過「新橋」,卻發現「舊事」全非。昔日人來人往商店林立的渡船街,今天行人稀疏結業待租吉舖處處。有老街坊回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遊客不多,但「盛記」人頭鼎盛,「大鄉里涼茶」幫襯者眾。茶樓食店雖然不至五步一樓、十步一閣,不過百丈之內,還有「雙喜」、「天海」、「人人」幾間茶樓,連接鏡湖馬路一方,茶餐廳麵店比肩,新橋區內百貨、燒臘、醬油、麵包、理髮店等應有盡有。「永樂戲院」、「麗聲戲院」為街坊提供娛樂,永樂戲院側的空地間中成為比賽場地,或搭建成粵劇表演戲台,甚至有「搶花炮」的盛事舉行。麗聲戲院門前的小食,附近的奶品店,滋潤了不少人的口胃。一到夜晚,渡船街接連鏡湖馬路一帶更是「夜繽紛」,小販檔燈火通明,各式各樣貨品、食物紛陳。當年沒有「地攤經濟」這個名詞,然而民間經濟卻養活了不少人,也使當年的「新橋夜市」令人懷想,特別是那夜裡才在垃圾堆旁開賣的燉蛋和蛋茶。
俱往矣!期望特區在「奮進變革」後,能進一步「持正革新」,把現時「水靜鵝飛」的新橋,重回昔日「車水馬龍」的舊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