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4 月 12 日

基督徒觀察

以天主教徒身份觀察澳門時事

毋忘中西文化語境差異下 仍然鍥而不捨的狄素珊修女

畢生為婦幼權益奔走的善牧會狄素珊修女已離開人世三年,可幸,她努力爭取的家暴法已經實行,且不斷優化改善中,可是,仍予人跌跌宕宕的觀感。究其原因,是中西文化語境下對婦幼權益及立法意願的差異。
輾轉間,澳門家暴法已實施六年,想當年,狄修女站在塔石廣場,帶領一眾婦幼及專業人士遊行,爭取立法保障婦幼。途經水坑尾時,有不少圍觀群眾說,修女怎麼可以站出來,不是應該躲在教堂祈禱誦經嗎?亦有人批評家事用公權力介入只會破壞家庭,更有嚴勵譴責鬼佬修女不懂中國文化家和萬事興的優良傳統。狄修女都聽進耳裡,但是,為了站在弱勢婦幼這一邊,雖千萬人,仍無悔前行。
最近,當大家經過東望洋斜巷時,會看到一大塊防治家暴的宣傳板,有一個預防家暴超人阿和站在左邊,右邊大大隻字寫著,守護全城「共」和「睦」,家庭暴力零容忍,及早求助改一生。言下之意,既要保家和萬事興,亦想家暴零容忍。這樣的語境,充份顯示中國傳統文化裡的和氣大於一切的傳統思維,但又想到當前的社會,深受西方文化的人權與法治的影響,盡量求中庸平衡。
從小在講究人權法治的美國社會長大,畢生為婦幼權益爭取的狄修女,終身奉獻愛與和平。但是,愛與和平要建基在尊重人權的普世價值上。在善牧中心苦心經營的歷練,狄修女並沒有放棄婦女平安回家的倡議,可是,當家仍然充滿暴力時,和睦有時變成「和希泥」,甚至把弱勢婦幼推向家暴的深淵。
在澳門,爭取家庭弱勢人權仍漫漫長路,請毋忘狄修女的職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