煉靈月的思考
每年的十一月是教會訂立的煉靈月,特別為已亡的親友以及在煉獄裡的靈魂祈禱。而在煉靈月中「打頭陣」的兩個瞻禮是十一月一日的「諸聖瞻禮」,或是稱為「萬聖節」,接下來就是十一月二日「追思已亡」。
近年來,有關諸聖瞻禮前夕,即教外人俗稱的「萬聖節」或「萬聖夜」,各大宗派的教會都有很多論述和分析,在此就不一一再贅。不過既然「萬聖節」或「萬聖夜」既有前基督教的元素,也有基督教的元素,我們為什麼不能把我們的元素宣揚出來?在袪除邪說的同時,是不是要更不畏懼,把我們信仰的光輝向社會宣講?例如我們的教會學校,除了是向學生講述有關教會「諸聖相通功」的道理,也可以考慮在諸聖瞻禮前後,透過勞作,甚至是角色扮演、話劇等方式,向學生介紹教會內各聖人的事跡。堂區除了往常舉辦的祈禱活動外,也可以在諸聖瞻禮或者在煉靈月期間舉行例如巡遊等活動,讓社會也能認識教會內的聖人。
至於煉靈月的另一個面向,除了是已經成為聖人者,以及靈魂尚未完全滌淨、堪受天國永福者,其實是我們活在世上的人,是在旅途的教會。我們知道在教會歷史中,有這些榜樣,因其效法基督的英豪事跡,或殉道、或童貞、或精修而成為了聖人。問題是如今,聖人予人的印象,好像是在時間遙不可及的,或者因為社會變遷,要透過殉道、童貞、精修途徑而成聖的機會好像減少了。但是否在日常生活中度聖潔生活、實踐基督的信仰就不能成為聖?煉靈月也應該一個這樣的時刻,提醒我們:「成聖」的關鍵在於一個「成」字。要達到教會宣福封聖的要求未必是人人都能達到,因為涉及對候選者漫長的資格審查、曾與其生活過的人的見證,以及因其轉求而達到科學不可解釋的治癒奇蹟等。現今的社會環境可能已經與諸聖的年代大不相同,但在新的挑戰中堅持基督徒的價值,讓自己成為信仰的見證,或許就是當下「成聖」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