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亦何歡
本澳新冠疫情在過去一個多月,隨著防疫政策大轉身,不再「清零」後。當局宣佈在2023年1月8日結束「過渡期」,讓澳門通關大門,可以幾乎完全重開,現在就差從外國入境,要出示48小時內的新冠核酸或抗原快測陰性證明。這與過去近三年,因「隔離」之苦,寸步難行的防疫通關政策,令小城終於恢復翹首以盼的出入自由。
但這自由的代價,卻無法擺脫生離死別的無奈與悲痛。澳門在調整抗疫政策的急轉彎過程,縱使有當局公佈的各項預案,亦難逃疫情快速傳播以及在短短一個月內,面對大量死亡的衝擊。根據衛生局局長羅奕龍,在傳媒追問下透露的死亡數字,2022年12月13日至2023年1月4日,因感染新冠病毒死亡人數是57人,而2022年12月的死亡人數約有600人。亦即在涵蓋了抗疫過渡期的12月單月死亡人數,就約等於2021年同比第4季的死亡數字608人。
這個數字孰多孰少?即使按官方概念,要等全年死亡數字,與本澳過去幾年的年死亡人數約為2300至2400人之間做比較,得出「超級死亡」差數才有研究意義。這相對過去平均每月約有200至230人離世,12月份的單月約600的死亡人數,亦是一個可以想像為社會帶來何等衝擊的實況。
相對冰冷的科學數據。澳門在原本應該普天同慶的聖誕時節,不少家庭與個人,卻在不足半月,迎來一個一個不幸的親人、朋友離逝的消息。並伴隨而至的為死者辦理後事遇到的重重困擾,諸如無法在短期內安葬、解決遺體存放等問題。而更甚者,親人因無法為死者爭取一個有尊嚴的葬禮,而承受著的二次傷害。究竟這些傷害是天意,抑或人為?相信經過這一個多月的洗禮,每個人的心中都非常雪亮。願死者安息,生者如斯!在新一年決策者不為政績左右,回歸以民為本廣納言聽。令社會不單是經濟適度多元,政治民生言論也能適度多元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