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4 月 12 日

基督徒觀察

以天主教徒身份觀察澳門時事

小藝人生為理想成就小毅一生

星期三出席了一位資深傳媒人吳小毅的喪禮,她多年來為澳門新聞界的奉獻,以及為澳門社會的貢獻,由出席的吊唁者和致送的花籃花牌中,得到了蓋棺的認可。
看著各界致送的花牌,除了政商名流外,有不少是如今在傳媒界的前線或轉業記者們,這是同儕和共事過的朋友們一份心意。眾所周知,小毅除了採訪和評論的記者工作外,還以身作則,影響了不少有心的年輕人,帶領他們如何關心社會發展,認識和珍愛屬於澳門特有的文化和歷史,尤其是澳門從澳葡政府回歸祖國的一段社會演變過程,以及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成立後,仍孜孜地與年輕人一起,關心著特區政府各項建設,希望為下一代,也與下一代共同開拓一個,更好的、有利國家發展和立足世界,以及年輕人嚮往、可自由實現理想的澳門未來。
她更與友好們成立了獨立的媒體機構,在過去的十多年來,嘗試突破傳統印刷媒體面對的時代衝擊,在網媒與紙本的平衡運作中,帶動了澳門媒體在深層報道的新風氣,以提升澳門新聞工作的質素和在有限資源下,闖開一個能廣泛接觸受眾的新聞發佈平台。
在眾多吊唁花籃中,最叫人感動的,是當中一個來自昔日桃花岡小販的花牌。想當年,靠著她的一支「毅」如其名的健筆,雖然桃花岡仍然難以改變其消失的命運,小販們各散東西,但他們的聲音都卻曾被社會聽見,也在澳門人爭取社會公義相互連結的道路上,留下了足跡。
儘管當前社會環境日益複雜、表達渠道比她初入行時,可謂多如牛毛。但能如她獨立特行,堅持初心為新聞工作,無私挖掘各類不公社會事件的深層利益糾結,公諸大眾後還公民一個討論空間的,卻鳯毛麟角。願澳門的新聞傳播仝業,也能如小毅般的堅守行業操守,而後俊們能繼承她的志趣,做到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所倡導的「優先選擇與窮人為伍(Preferential Option for the poor)」,為社會不能發聲者鳴不平!也為社會保留一把不以利益為依歸的持平公正聲音!
從家人口中,得知小毅原名小藝。成長在一個謙遜家庭,父母對這個么女期望有小藝能即可。故在祖國處於困難時期,家人仍竉愛著她,在小小的家中留有一個自由的空間,讓她盡情倘佯在當時來之不易的各式書刊中。到雙十年華前,也讓她隻身到澳門闖蕩江湖。她為讓自已不要半途而廢,改以小毅之名,選擇了澳門成為她終身的家。
無論在進入本澳新聞界前,或進入本澳新聞界後,她都感到是上天的眷顧,受到不同的善人照顧,到在華僑報與其恩師相遇,和憑藉自身的毅力和努力,成就了她一生在新聞工作的成就。
因此,她前生向來敬天信佛,在到各地採訪或旅遊過程中,每進寺廟必敬香添油捐獻。同時,她亦受身邊挈友的宗教信仰感動,在文章字裡行間她都曾流露出她對天主教信仰的欣賞。到近年與病魔纏鬥期間,每逢主日,必到住家附近的天主教堂,聆聽詩歌聖詠和主祭神父的講道。並且在身體情況許可下,拖著疲弱的步屣,毅然跟隨在疫後恢復的聖像出遊隊伍中。
雖然她臨終時,仍未接受入門聖事,但無論如何,借用聖經的話,「這場好仗,已打完;這場賽跑,已跑到終點;這信仰,已保持了」(弟後4:7)。願天主接納這個畢生致力於新聞志業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