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4 月 12 日

基督徒觀察

以天主教徒身份觀察澳門時事

虎父犬兒

往昔中國人習慣對外人謙稱自己的兒子是「犬兒」,實際上大多數父母心底裡都是望子成龍。如果畫虎不成反類犬,失望之餘,受到最大傷害的不是父母,可能是被寄予厚望的下一代。
看過電影「年少日記」的父母,應該有很大的領悟。飾演虎父鄭律師,無疑是一位職場的成功人士,可惜他只自己為是,忽略了家人的感受,只懂得用成就去評定每個人的價值,無視兒子的獨特之處,更談不上如何去欣賞其中的可貴地方。一個只懂計較和計算的家庭,一個冷漠疏離的家庭,又怎能算是一個幸福的家庭,最後落得妻離子散的下場,難道就是虎爸追求的結果?
我們既然承認每個人都不同,也常以「天生我材必有用」來自勉,為何對於子女的教養卻如此嚴呵?雖然「玉不琢,不成器」,但也要看看被雕琢的玉是甚麼材料,勉而為之,最終只會玉石俱焚。
教宗方濟各在《以父親的心》牧函中,提及到聖若瑟這位父親的七個特質,其中「溫良慈愛的父親」、「接納的父親」及「反映天父影像的父親」三項,十分適合虎爸們學習。想孩子健康成長,想一家人和睦共處,相親相愛,就要接納每個孩子的不同。虎父犬兒,也是可以一家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