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為學生留一點空間
炎炎夏日即將過去,新學年開始,迎接非高等教育的學生們,可能是另一個的炎夏。
教青局局長龔志明今年春節,於電台向市民拜年時,預早為莘莘學子在九月開課的日子,送來了一份厚禮。
龔志明表示:「非高等教育方面,當局將開展調整課程框架及基本學力要求,並利用科學館的『雙基地優勢』,加強科普教育。將透過深化『一條龍』葡語學校建設、4年葡語課程等,加強葡語複合型人才的培養。因應國家《愛國主義教育法》在內地的實施,將進一步加強「愛國愛澳」教育,包括課框、基力內加強愛國元素。」
在上述短短一段的陳述中,出現了4次「加強」,意圖是宏大的,目標是深遠的,工作是繁重的。相對來說,壓力也是蠻大的。
教育是為人的成長而設?抑或是為政治、經濟、社會的需要、家長的期望而設?兩者必須搞清楚、分輕重。人生而自由,各有其特質,沒有一個人是相同的,教育不應成為製造「人設」的工場。犧牲了學生的幸福,換來的「高光」成績或個人業績,絕對不是從事教育工作者的初心。
政府官員、學校領導、家長、社會人士,對於非高等教育,基於其立場和屬性,都可能有不同的想法和期許,但必須顧及學生的感受和承受能力,關懷和友善是避免悲劇發生的最佳辦法。
一個個充滿著獨立思考和批判能力的靈魂,一個個活躍和充滿生命力的軀體,是人類的未來。關心家事、國事、天下事的同時,請關心一下學童們的心事;有時書聲、掌聲,喝彩聲,都不及學生在球場上發自內心的歡笑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