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4 月 12 日

基督徒觀察

以天主教徒身份觀察澳門時事

跟鮑思高神父學教育

近期教會學校先後發生學生和老師的不幸離世事件,當為她們的安息祈禱的同時,也要檢視當前教育所面臨的問題,探求解決的辦法。
每一次不幸事故發生後,傳媒都會跟隨指引,呼籲居民關心自己、家人及親友的情緒,有需要時致電澳門明愛生命熱線或社工局電話輔導熱線,尋求傾訴與所需協助。至於學校方面,無論獲通知或得悉有學生或教職員離世,給家長通告的措詞都是「校方深感惋惜和難過。因應事件校方已即時啟動危機處理機制,由教育及青年發展局和輔導機構派員,與校內教師及學生輔導員為有需要的學生及學校人員提供情緒支援,消除他們的疑慮和紓緩情緒(其餘用字雷同)。」格式化的行文,無法沖洗生命離逝的哀愁,學校的辦學團體或負責人,如能耐心聆聽及鼓勵學生或教職員表達感受,相信對防止悲劇發生會有幫助。面對目前的困境,鮑思高神父的預防教育法,可以作為一個參考,只要能真正實踐其理智、宗教、仁愛的精神,相信對學生和教職員,都會得益不少。
根據亞瑟‧林迪神父的描述,鮑思高神父訓勉慈幼會士時,強調「我們要有慈父的心腸,而不是上司的頭腦。」鮑思高神父說的理智,可被定義為正義和公道,是應奉行的規則,而不是讓教育者隨意而行。對青年要求的每一件事,都要合理。宗教方面,鮑思高神父把他整個的、多元的教育事業建基於基督信仰的傳統上。這種「基督徒教育」發展成為一種「神修」。在這一點上,教育和精神生活變成不可分割。鮑思高神父常勸勉人說:「設法讓自己受到別人的喜愛,而不是讓別人害怕。」鮑思高神父解釋他心目中的愛,是靈性上成熟的、不偏心的、大方的、無私的、自我犧牲的。它是耶穌訓示的愛。對鮑思高神父來說,每一間慈幼會會院(祈禱院、宿舍、學校),都應像一個「屋企」,而所有構成這個教育團體的人,都應像在家生活一樣。
慈幼會的使命,就是維護基本人權,為青少年服務。學校是青少年成長的搖籃,教師是培育青少年成長的保姆,校長是協助青少年成長的上主僕人,辦學團體是履行傳揚福音使命的有形組織,而學生則是經由聖母媽媽帶進學校的寶貝,全都是整個慈幼大家庭(學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員,一個都不能少。
要衡量一所真正的天主教學校,不在乎她擁有多少個獎牌、多少個傑出校友,成就如何卓越,產出如何豐盛,而是在學校團體中有沒有造成富有福音精神的自由與仁愛氣氛。鹽若失去了味,它再毫無用途,只好拋在外邊,任人踐踏。教會學校倘若缺乏了教會精神,那麼辦學實體與商業集團有何不同?校長與行政總裁又有何異? 鮑思高神父被稱為青年慈父,受到年青人的愛載,全因這個善牧,抱著不惜一切為羊捨身的精神。跟鮑思高神父學教育,宏揚及實踐鮑聖的教育精神,忠信地履行天主教教育宣言,校園的悲劇定能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