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真能護好小城的“一老一少”?
新一屆政府的首份施政報告,在老百姓重點關注的惠民政策中,提出精準幫扶“一老一少”,殘疾人士和弱勢群體等,兜著民生底線,以促進社會公平。
綜觀內容,除了調升了敬老金、殘疾津貼等原有福利,最惹人注目的就是其中一項「新增」措施,為適育家庭中,澳門永久居民的3歲以下嬰幼兒,每月發放1500元“育兒津貼”。並在立法會隨後的施政辯論中,得知政府準備在暑假期間就開放申請。
澳門面對老齡化及少子化的趨勢,已經過了論證階段,而是需要直面問題核心。所以社會才翹首期盼著新人有新對策,但最後原來還是離不開「銀彈」思維的直接給付。至於如何可以鼓勵育齡夫婦,歡迎新生命的到來,在整個施政辯論中,就有點乏善可陳。
而政府「鼓勵生育」的話題,也從這每月1500元津貼,引起了社交平台熱議。有父母群呼喊政府,直言也想有下一代,但原因並非缺少了政府所提的每月1500元津貼。更大的原因是「看不到未來?」
他們不想澳門只能成為下一代「出生」和取得「澳門永久居民身份證」的地方。他們希望下一代能「生於斯、長於斯」後,還能選擇繼續在這個城市生活、工作、實現理想⋯⋯;而非長大後只能抛棄理想日捱夜捱,或離家灣漂。
不少仍在育齡的年輕人,在社交平台上或多或少還羡慕著上世紀的育齡人士。觀乎近者80或90年代,那個大家經濟條件沒法同日而語的年代,仍願意求一子甚至得一好字更為理想。他們不怕窮,是因為「有希望」。但現在生活條件富足了,卻看不透前程,感受不到能發揮個人理想應有的空間。所以他們欣切期盼,政府能切中不願生育的病根,對症下藥,而非藥石亂投浪費資源。
因為只有年輕和處於生產力的一層,有足夠的空間實現自我和就業樂觀的環境,才可以真正地護好這“一老一少”,政府的金錢津貼只是杯水車薪,大家更期望的是有一個開放透明的政府,建構起一個能包容市民各舒所長,嘗試和實驗奇思妙想,實踐人生的社會。只要生產力有了動力,才可以支撐起護老攜幼的責任,和樂活迎接新生命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