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愛座的討論
關愛座的作用,表面上看是增加有需要的人在巴士上得到座位的機會,但當中還有一個作用就是教育所有上巴士的人(接近全民)關愛有需要的人,這不單是文字,而且這是要求受眾以行動配合(讓座或不坐關愛座)的教育活動。
關愛座是要一般人先坐後讓,還是即使在沒有需要仕的情況下也不要坐,官方沒有明確立場。若以效率來討論,有空坐位而不坐是浪費資源,所以應該是先坐後讓。但這是理論,實際情況不是這樣簡單,有需要的人仕也可能因不想向人求助的心理問題,寧願站著忍受痛苦也不想要求別人讓座。要解決這個方法,可以讓有需要人仕佩戴上一些襟章識別自己的不適,當然這樣做改變不了向人展示自己是弱勢的事實,但卻可以減少動口要求的過程。
對於一般人來就,可能也不想去坐空的關愛座,原因是讓長有需要人更快更安心拎到關愛座(有一些人不希望對方坐在剛剛離開後熱騰騰的座位,),更多是怕麻煩,畢竟人是懶惰的,上了巴士後寧願站著,也不想站站留意是否有需要的人上巴士或留意巴士付款器是否報出”長者”,也不想察覺到有需要的人仕上巴士後的讓坐行為 – 讓座不是問題,更在意的是要「動身」來讓座。另外,也不想出現讓坐後但遭到對方拒絕的尷尬。
殘障者,懷孕婦女和體弱的老人是應該得到座位,有一些老當益壯的老人也要求別人讓座,他們心態或視關愛座是他們應有福利, 有如老人福利金,不論富有的或窮困的,都可以領取。他們覺得關愛座是給予老人的應有福利,即使身體壯健都應該獲得;若有年青力壯的坐上關愛座,就會覺得對方搶走他們的福利,所以可能出現不禮貌的要求對方離開。即使對方表明身體不舒或疲倦,他們會堅持對方讓座。要解決這個紛爭,最簡單做法是關愛座有需要人仕中加上多一項”身體不舒或疲倦者”,和教育要求對方讓座時要以禮相待。長遠一點就是重新思考關愛座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