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不照跑後何去何從
距離澳門賽馬會4月1日正式結業,還剩下最後一個星期。公眾在這近三個月以來的周六,都懷緬式地,到賽馬會入場打咭,告別有40幾年歷史的澳門賽馬活動。然而這項曾經風光的項目,在澳門走向結束的同時,或多或少反應了一項事業沒落痕跡。
當政府與澳門賽馬會在今年一月十五日,各自宣佈提早18年,終止與澳門賽馬會的批給合同。並承諾馬會將依法處理約600名受影響的員工權益,以及有一年時間協助馬主處理馬匹去向。一切似乎都在平靜中渡過。
但到三月初,一批為數約100人的港澳馬主,因為不滿澳門賽馬會,除了推出三萬至二十萬港元的「運輸馬匹補助金」計劃,讓馬主選擇將愛驅送往內地、馬來西亞,或歐美外,別無他法?而且因賽馬會一直無正式對話,回應各馬主訴求和解答他們的疑問。包括四月一日之後,馬主能否探視自己的馬匹?練馬師能否繼續照顧仍屬馬主財產的現疫馬匹?如何保證馬匹在離開澳門前,得到妥善和保持實力的照顧,以保障馬主和盛年馬匹的競賽能力?以至將現疫馬視作退疫馬處理所做成的捐失等連串問題。
這正促使這批馬主蘊釀一場集體訴訟。他們除了對澳門賽馬會的不滿,亦質疑政府當局,為何當時延續一份長達24年的專營合同項目,為所謂長期處於虧蝕的澳門賽馬會背書?讓馬主安心繼續投資馬匹後,隨即蒙受被視為「有眼無珠」的損失。但在馬主與賽馬會因這份突然終止的合同產生糾紛時,監察部門卻沒有出面,起碼擔當協調談判的角色?
澳門的馬不照跑後,除了留下了馬迷的婉惜,和這批馬主的怨聲。還有就是一幅面積可觀的回收土地,究竟如何再利用的問題。
有學者曾提出,可發展澳門的「1+4產業」中的4大項目,包括大健康、現代金融、高新技術,以及會展文體等設施;亦有投資者表態有興趣參與發展成「演藝之都」的大型表演場地。不過,有長期關注澳門土地發展利用的人士認為,更重要的是聽取公眾的聲音,和打破過往單一使用土地的發展模式。避免重蹈賽狗場、海洋世界等土地長期閒置的覆轍,又或一錘定讞以官員意志取態,而漠視社會各持份者的實際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