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山大
曾幾何時,澳門教育界流行過“愉快學習”、“生本教育”、“求學不是求分數”、“學習共同體”等。時至今日,在基本學力框架下,各間學校按指示辦事,PISA成績力爭上遊,STEM教育變成顯學,為了使學生不輸在起跑線,課程內容不斷下放,各式各樣的功課和評核接踵而來,課餘時間被擠得只剩喘息的空間。高壓之下學生的書包積重難返,女傭以便攜購物車協助小主人上學,成為校門外的另類風景線。活在這樣“幸福”的校園生活中,位位都是“亞力山大帝”“亞力山大女王”,若遇到挫折失敗或得不到及時的支援,心靈一旦受創必然影響日後的成長,甚至發生不願看到的悲劇。每位教育工作者都明白“預防勝於治療”的金科玉律,奈何補救性措施還是屢見不爽。打電話給有關機構只能解決求助者的個別問題,徹底剔除教育的禍患才是挽救學子的唯一方法。
在新橋區短短的蘇亞街,因為鄰近校區,竟有八間補習社或督課中心為小學生服務,充當學校教育的補給站,分擔家長的功課壓力。相較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同一條街道,滿街孩童奔跑嬉戲的場景,現今的青少年,是幸福還是不幸福?
一株幼苗的成長,離不開悉心的保育與關懷,兒童亦然。相信每一位家長、教育工作者,甚或教育官員,都不欲看到莘莘學子倒下學習壓力、朋輩壓力、家庭壓力、社會壓力之下。怎樣為青少年學生減負減壓,是相關責任人不可推卸的責任。辦不了,下台下崗算了,切勿誤人子弟,危害國家未來的棟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