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特朗普重返白宮的第一個星期
特朗普星期一宣誓就任,標誌著他事隔四年後重返白宮。對於政治人物,我們常說:「聽其言,觀其行。」那麼過去的一個星期,我們應該可以了解到他在第二個任期的想法。
在他上任後的第一天,特朗普已經簽署了二十六項行政命令,當中不少都有爭議性,甚至引起司法機關的反制措施,例如是取消持臨時簽證及非法移民在美生下子女的公民權,這違反了憲法第十四修正案有關「在美出生即享有公民權」的條款。但作為普世公民的一份子,筆者認為美國再度退出世界衛生組織和有關氣候問題的《巴黎協定》,對於國際社會的影響更大。
首先是美國退出《巴黎協定》,以及特朗普一系列對於氣候問題的措施,例如是恢復以至加大石油鑽探、取消聯邦使用車輛電動化目標等。這些政策某程度上有其合理性,例如是電動車在歐美等氣候較為寒冷的國家,確實有其運作上的限制。而且從根本上而言,應該是以公共交通取代私人擁有汽車,電動車並沒有真正解決問題。但觀乎世界各地的經驗,例如在大西洋的另一端,瑞士已經在鐵路系統放棄核能,荷蘭的鐵路系統更已經實現全面由風能推動,甚至是梵蒂岡都在努力推動節能減排的措施。即使從實利角度看,美國作為一個體量龐大的國家,開發可再生能源的潛力就此被放棄,實在可惜。
至於退出世界衛生組織,背後不但只是對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不信任,更有對科學精神的懷疑。世衛在新冠疫情的角色固然有爭議性,但即使大家怎麼對前總統拜登的其他政策以至其本人採取怎麼樣的批評態度,與特朗普在任應對疫情的荒腔走板相比,例如是提倡內服消毒劑抗疫,拜登在應對疫情方面卻是實事求是得多。拜登在卸任前要對美國抗疫旗手福奇博士簽署預防性赦免令,特朗普一上場又簽署了凍結國家衛生研究院工作的行政命令,可見特朗普上台對科學的態度。這不但對美國的公共衛生造成衝擊,作為全球科技的領頭羊,更會對全球公共衛生帶來潛在影響。雖然前政府在性別的議題上,並不符合教會訓導,但在生死悠關的問題上,我們仍然要尊重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