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下的學校特別計劃
澳門榮登2024年全球出生率最低地區只有0.64,換句話說,一個家庭只生半個多一點的孩子。面對出生率持續下降的狀況,特區政府似是無計可施。而長期控制普及教育的私立學校,就出現兩極化的狀況,一是名校學生超收,像中區一所女子中學的幼兒教育,平均一級有250人以上,而另一個極端是超小型的學校幼兒教育每班只有幾名學生,甚至有些班級零收生。
港澳兩地雖然政情相近,但是,面對少子化的情況,香港一向採取英治時代的功利政策,就是殺校。而沿襲葡治浪漫主義的澳門教育,相對而言,就有人情味及人性化多了。政府一直用不同的教育資助方式讓小校免於殺校的危機。
小班教育不單純着重每班學生人數的減少,也着重教學方法的改變,以及平衡學生群育發展的需要。現時特區政府已通過免費教育附加金額、教育基金“學校發展資助計劃”的優化班師比資助,鼓勵學校聘請教師優化班師比,增加師生互動及教師對學生的關顧。本澳幼兒教育的班師比由2011/2012學年1:1.6上升至2024/2025學年1:2.3,而師生比由1:16.7 下降至1:11.7,有利學校根據幼兒不同的教育和教學活動需要,配置合適的教學人員,更好地關顧幼兒的保育及教學。目前,大部分學校幼兒教育階段為有需要的家長及學生提供不同形式的服務,包括督課班、安親班(課後照顧)、校車服務、午膳服務等。
甚且,教青局還提出許許多多的學校特殊發展計劃,說穿了就是巧立一個比較像樣的名目,就繼續「磅水」給學校,即是說,小城澳門政府非常顧及體面,容不下有殺校的負面情況發生。
我們非常贊成每一所學校都發展特色教育,惟是,目前澳門的狀況是填鴨式仍然是中小幼學校的主流,就算有特殊稱呼的學校,如國際部、英才部,看真都是一樣的。所以,如果澳門學校真的要走出特色路,必先考慮以人為本,快樂為本,學習為本,一切捨本逐末,新瓶舊酒的教育措施只會讓澳門教育江河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