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教育 鐵的紀律
電影《說笑之人》講一個輕度智障的單親老爸帶大兒子的故事。嘉華在兒子就讀的學校任職校工,校長退休後,經營一家食店,嘉華轉去幫手做樓面,再升做二廚,死後成為大體老師。嘉華期望兒子文文能當老師,不想他去做棟篤笑演員。可是,經過多番爭執與對話,嘉華發現兒子只有當演員時才是最幸福快樂,所以,不僅支持兒子,還成為座上客,甚至樂意把兩父子的生活變成笑料。
自古以來,所有的哲學家都指出,人生的終極目的是活得幸福快樂。教育是孩子獲得幸福快樂的手段,手段與目的絕對不能背道而馳,即是說教育亦應該持守幸福快樂的準則。可是,小孩打從進幼稚園開始,就要背著書包上學,進了小學後,書包越來越重,到了中學,書的厚度讓書包超出孩子應該承受的負荷。
有形的書包已經讓莘莘學子喘不過氣,無形的讀書壓力更是讓他們厭學,甚至厭世。開學伊始,教青局就公開說會增加AI及愛國教育的課程,換句話說,學生的書包裡可能會多了兩三本有關的課本。有關當局又說會修訂課程框架及基本學力,如果不朝著增進孩子的幸福快樂,而是朝著要孩子遵守大人的種種要求,甚至視之為不可抗逆的鐵的紀律,那麼,學校只會成為生產及組裝知識給孩子的工廠,而再推出更多的聯防孩子心理健康的機制都是徒勞無功。
愛的教育才是真正通往康莊寬廣、幸福快樂的唯一路徑,而鐵的紀律只會讓孩子走上學習鐵人的窄路上。到底,我們的教育是要培養全能鐵人,還是充滿愛與喜樂的常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