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4 月 4 日

基督徒觀察

以天主教徒身份觀察澳門時事

推動學校制定特色發展規劃避免殺校有用嗎?

根據《聯合國世界生育率報告2024》,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出生率持續下降,澳門榮登出生率低榜首,只有0.68,香港與南韓並列第二第三只有0.73,台灣第四只有0.86,接著是新加坡只有0.95,而正陷於戰亂的烏克蘭只有0.99,緊貼著的是中國只有1.01。特區政府不斷被議員及社會質問,出生率低如何維持穩定的學校經營體系,想當然,特區政府不為走香港的殺校之路,惟一的方法就是提出所謂的學校特色發展計劃了。
教育及青年發展局一直被動關注本澳正規教育面對出生率和適齡學童人口的變化,並根據學校規模和招收學生對象、社區人口和學額等需求作出分析,利用每班學生設定在25至35人範圍內的彈性機制,協調各校學額和班級安排,並按實況推動學校優化班級規劃。不過,去屆政府上台,為了節省開支,已摧毀多年以來的優化班師比,強制學校收生到每班35人,導致只有不到100人的小校更處於雪上加霜的狀態。
新政府上場,試圖透過議員幫政府一把,重提小班教育,將幼兒教育的班師比由2011/2012學年1:1.6上升至2024/2025學年1:2.3,而師生比由 1:16.7下降至1:11.7,有利學校根據幼兒不同的教育和教學活動需要,配置合適的教學人員,更好地關顧幼兒的保育及教學。
現時特區政府已通過免費教育附加金額、教育基金裡的學校發展資助計劃的優化班師比資助,鼓勵學校聘請教師優化班師比,增加師生互動及教師對學生的關顧。目的很明顯,一校都不能殺,一校都不能少。
近日,教青局再次透過議員質詢,提出推動學校制訂更具校本特色的學校發展規劃,促進澳門教育質量的提升,包括運用學校綜合評鑑促進學校在領導、課程與教學、學生支援等方面持續優化及發展;教育基金亦有智慧教學先導計劃等等,支持學校運用智慧科技,提供個性化和精準化的教學。
為了避免坊間批評,小班教學如果沒有人員及設施的提升,就容易被詬病為換湯不換藥。據此,2024/2025政府多提出近900項培訓課程,持續提升各所學校教學人員的專業素養以適應教育發展趨勢;推動跨校教研工作,支持不同學校的教學人員互相借鏡教學成果,提升教與學的成效。
因應近年出生率的變化趨勢,關注不同規模學校的需要,教育基金設立促進學校發展津貼,向符合條件的學校投入額外的資源,支援學校進行優化或轉變,提升教學質素及發展辦學特色。
用心良苦的特區政府,似是無力在短時間提振澳門出生率,可是,卻可以透過庫房豐厚身家去派錢給學校。本來,教育是一項因材施教的工程,班級人數越少越有利於個性與個別化教學的進行,效益亦明顯。唯是,單純着重每班學生人數的減少,給予保校的資金,增加培訓,就能提升教育素質嗎?根本問題,在於澳門整體學校的學制與辦學均是填鴨式,如何能透過資金猛灌就可以搖身一變,成為智慧型創新學校,真的要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