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家談五‧四
對中華民國史素有研究的張玉法教授認為:「五四運動有廣義和意義和狹義的意義兩種,狹義的意義是指發生在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的學生運動,廣義的意義是包括一九一五年到一九二三年間影響學生言行的文化與思想運動,當然也包括學生運動的本身。」
「五四學生愛國運動的口號是『外抗強權,內除國賊』,所謂外抗強權,就是維護國家的獨立,不能讓中國的主權被帝國主義國家佔去;所謂內除國賊,就是把出賣國家主權的政府官員打倒。……五四文化運動的特色,就是要建立多元價值的文化,打倒唯我獨尊的正統文化。研究五四時期思想的林毓生認為五四是整體性的反傳統,就是凡是過去的東西都要打倒;余英時不同意他的觀點,認為五四時期所要打倒的,不是整個的中國傳統,而是儒家正統。」
張教授指出:「五四時期所提出來的現代化綱領是民主和科學,科學可以代表知識的實用化和經濟的工業化,民主可以包括政治的自由和社會的平等。」 「五四運動時期的人喜歡求變,變的方式大家並沒有共同的認識,曾經經歷五四時期的中央研究院院士勞榦說:『如其中國可能有一個美國式的政府,是由於五四;如其中國也可能有一個納粹政府,也是由於五四。所以五四只能代表對於舊中國的一種轉變趨勢,至於將來的路線,是沒有人能夠知道,也沒有人能夠控制的。』……五四運動以新文化運動開始,以政治運動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