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科書的「五四運動」
歷史教科書的內容,隨著政治環境的轉變,就算是同一個地方出版,都會有所出人。香港回歸前的歷史教科書,只要不涉及英國方面,港英政府大都讓編者自由發揮。齡記出版社的《簡明中國史》,由於邀得歷史學者陳佳榮先生主編,內容較為客觀,一度廣為九十年代各間學校採用,以下即為當年教科書中對「五四運動」的描述。
「1919年5月,中國在巴黎和會上外交失敗的消息傳至北京,學生及民眾咸感極大的憤怒。5月4日下午,北京大學等院校的五千多名學生,齊集天安門開會,以『外爭主權,內除國賊』為口號,抗議列強違背公理,要求懲辦賣國賊。集會的學生旋即舉行示威遊行,高呼口號,要求拒簽對德和約。參與簽訂『二十一條』的曹汝霖、對日簽署『欣然同意』換文的章宗祥,以及經手向日借款的陸宗輿,尤為眾矢之的。遊行學生群情洶湧,到達趙家樓,放火焚毀曹宅,並痛毆正在宅中的章宗祥。政府出動軍警鎮壓,逮捕學生三十多人。次日,為抗議政府逮捕同學,北京學生決定總罷課,並通電全國以示堅決抗議。各地學生紛紛響應,學界風潮逐步擴大。軍閥政府又實行更大規模的鎮壓,逮捕學生近兩千人。自6月起,愛國運動迅速擴及全國,各地普遍掀起罷課、罷工、罷市的浪潮。在鉅大的民眾壓力下,北洋政府被逼釋放被捕學生,將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三人撤職,而中國代表也拒簽對德和約。至此,五四運動遂告一段落。」
後記:「五四運動」中原本不贊同學生遊行的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在學生被捕後盡力營救,之後自動請辭。至於縱火、毆打傷人一事,北洋政府基於實際考慮,案件最後亦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