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生命故事的教育只剩下填鴨
天主教學校都設有聖經科,從幼稚園開始,就會由〈創世紀〉的亞當與厄娃的生命故事開始教。整本《聖經》共一千七百多頁,但原祖的故事只佔一頁多,小孩子聽過之後就終身不忘,而且,當中富含的宗教、道德、社會等領域的教育,善師總會抓緊當中的靈感去化育學生。簡單而言,《聖經》從舊約到新約,幾乎都是由故事及比喻,再添加一點點教誨組成,永續教導一代又一代的學生。
生命教育就像一個充滿維他命的水果,總能滿足從幼童到長者都需要。可是,今天,我們太忙了,沒有時間去慢慢吃水果,只花一秒鐘就可以吞下一粒等於四個奇異果的維他命丸。可是,營養專家沒有告訴你,吃一個水果能自然全部吸收當中的維他命,而且毫無副作用。可是,吃一粒化學合成的維他命,就要耗費身體的營養與人工的藥丸合成,或是事倍功半,或是得不償失。
今天的學校教育,已經不怎麼講故事,就直接講道理,就像不吃水果直接吃維他命丸一樣。最好最快輸送到學生腦袋的教學方法就是填鴨式,而且這樣的方法比較有利於佈置作業、測驗與考試,評核標準非常清晰客觀,絕不含糊。
填鴨式教育不會考慮學生是否明白、更遑論理解、吸收及應用,這就是今天澳門學校教育的真實面貌。填鴨式是工業革命後的產物,流水作業、易於分工、績效明確、甚至是學校品牌比拼的最常用手段。
當教育與生命故事漸行漸遠時,填鴨式教育就成為王道。沒有亞當與厄娃的生命奮進故事,空喊口號、強記教條、 囫圇吞棗成為學校教育的日常,孩子只會變成冷酷無情的讀書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