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5 月 26 日

基督徒觀察

以天主教徒身份觀察澳門時事

澳門中小學生的教育苦路

正值四旬期末,看到很多堂區及學校都有拜苦路的活動,不知道大家可有想到,我們的中小學生正在教育的苦路上跌跌宕宕。我們不但沒反省這些苦是我們預設的,更誤以為他們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我們的學生正走的這條教育苦路起碼有五個明確的特徵:
1.被動學習,缺乏主體性:學生多被動地接受知識,老師講什麼就記什麼,學習成為一種「應付」而非「探索」。這使學習失去趣味與動機。
2.考試導向,忽略能力培養:教育資源集中於應試科目(如語文、數學、英文),學生從小被要求死記硬背標準答案,忽略了創造力、批判思維與實踐能力的培養。
3.標準化進度,忽略個別差異:無論學生的能力與興趣如何,所有人都要走同一套進度與課程,導致學習困難者被邊緣化,進步者則無法發揮潛能。
4.學習壓力龐大,心理健康堪憂:長時間補習、做功課、參加考試,讓學生身心疲憊,甚至引發焦慮、失眠、自我否定等問題,讓「學習」變成一種痛苦的負擔。
5.忽略生活教育與內在成長:教育過於關注分數與排名,卻忽略了培養學生面對挫折、建立自我價值與人際溝通等人生必備素養。
如何幫助學生走上「快樂之路」,這是我們每一個心懷教育情壞,甚至基督徒精神的教育工作者應有之義。
1.建立學習的自主權與成就感:教學設計中加入更多自主探究、專題研究、選修課程,讓學生能根據興趣主導學習方向,從「被教」轉變為「想學」。
2.以素養導向取代死記硬背:推行跨學科、問題解決、實作導向的課程設計,例如STEAM教育或PBL(問題導向學習),讓學生把所學應用於生活情境中。
3.因材施教,尊重差異:利用AI、大數據等科技工具為學生建立個人學習歷程檔案(portfolio),根據不同學生的興趣與能力調整學習內容與進度。
4.⁠ ⁠營造正向與支持的學習環境:教師應以陪伴與鼓勵代替責備與壓力,強調過程比結果更重要,讓學生願意嘗試、願意失敗、願意成長。
5.強化生活教育與心靈關懷:教育的終極目的不只是「成績」,更是「成長」。課堂應加入關於生命、情緒、人際、環境的討論,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自我。
填鴨式教育並非不可改變的命運。教育可以是苦路,也可以是探險之旅;可以是競賽,也可以是舞台。關鍵在於我們能否把學生視為一個完整的人,而非分數的生產者。當教育回歸到「啟發」與「陪伴」的本質時,快樂的學習之路將自然出現在大家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