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格解離患者越來越多呢?
提起自殺,人人都心有餘悸,因為,在一般人的生命歷程中,似乎都有動過自殺的念頭。可悲的是,本澳首季錄得12男及10女共22人自殺,年齡介乎17歲至75歲間。自殺在澳門越來越嚴重,越來越視之為最解脫痛苦的最後方法。
人到了自殺,應該是走到人生絕境。可是,在這條末路上,很多人已經飽受精神層面的種種折騰,包括憂鬱、焦慮、厭食、失眠等。可是,近年,人格解離的患者越來越多,根據許多個國際醫護及精神醫學組織的研究,患上人格解離症的人佔0.1到1%,別小看這個數字,一個得病的人會造成自己及家人,朋友的無限創傷。
人格解離是因為受了虐待、暴力、忽略照顧、缺乏父母關愛、醫療創傷等原因,原人格不勝負荷,會自身製造一個強人格來保護,也許是超人、也許是守護天使等。人格解離起碼由兩個人格組成,通常是各不相關,當A人格出現時,原人格就會消失。可是,如果產生一個自我摧毀的人格,受到刺激就會自殘甚或自殺了。
也許,大家都聽過《24個比利》這本書,或者拍成的電影,都是真人真事。近年,無論是電影或電視劇,都以人格解離做題材。如韓劇的 《Kill me Heal me》、台劇《她和她的她》,港產片有劉青雲主演的《暴瘋語》,都是很有深度很有普及精神醫學常識的好教材。看了以後,會增進我們對解離人格的了解及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