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以哈衝突的外溢效應
以色列和哈馬斯的衝突至今已經持續接近一個月。世界各地都有聲援以方或巴勒斯坦的遊行發生。這站在表達自由方面,本來是無可厚非。可是這些活動因為各方認知上的偏差而出現了問題,這就不得不叫人擔心。
首先,正如筆者在上一期所言,哈馬斯在現階段的部份做法,例如俘虜並殺害以色列平民,以及把加沙當作人盾都值得譴責,但哈馬斯並不代表加沙地區的所有人,更不代表所有巴勒斯坦人。西方多國視為哈馬斯為恐怖組織,禁止聲援後者的活動,至少是符合當地的法律,但連聲援巴勒斯坦民眾的遊行都在禁止之列,無助局勢緩和之餘,更顯西方國家的偏見。
另一方面值得擔憂的是,在很多國家,反猶太情緒正在升溫。這就不得不提到基督徒在猶太民族歷史發展中的角色。我們在聖經讀到主耶穌受難始末中,知道猶太民眾喊叫要釋放盜賊巴辣巴,而把耶穌釘在十字架上。可是這是一種過度簡化的理解,我們也知道在此背後,是整個猶太統治集團(司祭和法利塞人)勾結羅馬帝國的操作(耶穌時代處死犯人是羅馬的專屬權力,而羅馬是不會容忍有人煽動叛亂)。
但正是這種簡化,讓猶太人在此後的一千多年,成為了以基督宗教(包括公教會、正教會和新教)為主的歐洲社會排擠、迫害、驅逐、掠奪,甚至是殺害的對象之一,這到了納粹黨掌政德國的十二年間,更達到了歷史可怕的高峰。我們必須承認教會過去在對猶太人的迫害中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在耶穌受難紀念禮儀中,指猶太人「背信」或「不信」的用辭直到1962年才被先教宗若望二十三世下令刪去)。
不過,凡事過猶不及。對猶太人的悔咎之情不應該被當作藉口去把當今以色列國所做的一切事情合理化,更不可被某些別有用心之人將之與「反猶主義」掛鉤。在與反對遺忘歷史教訓、與真正的「反猶主義」作抗爭的同時,也不應落入諸如「伊斯蘭恐懼症」的陷阱。我們反對的是暴力,不但是使用武器的暴力,更包括制度的暴力,在日常生活殺人於無形的暴力。但願我們能像聖五傷方濟各的禱文那樣:
在有仇恨的地方播種仁愛;在有殘害的地方播種寬恕;
在有猜疑的地方播種信任;在有絕望的地方播種希望;
在有黑暗的地方播種光明;在有憂苦的地方播種喜樂。